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2126|回复: 3

[乐器] 论小提琴

  [复制链接]

3万

积分

4

听众

4492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1461
发表于 2010-7-30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首先,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小提琴最接近人的声音。我个人认为小提琴的三个八度左右的发音正好是一般人都可以歌唱的,当然高音区只能让花腔女高音去演唱了。翻开小提琴的历史我们发现,大约在15世纪小提琴还只是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16世纪前半叶,法国音乐家兼学者菲利贝尔.谢莱兹纳亚.诺迦写下:“除了那些靠双手维持生活的家伙,你难得碰到一个正经人会玩这个乐器.....”。当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曾经这样描述过音乐界,“小提琴手、管乐的吹奏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人,都是一伙最不体面的人,有失身份的人物.....”。可见小提琴手得到的不平等的待遇。让上流社会轻蔑的观点早就在俗话和成语里有所反映,在法语里至今还用violon<小提琴>一词去咒骂一些一事无成的蠢人,英语对小提琴的俗称是fiddle, 称业余的小提琴手是fiddler, 意思是指瞎搞、欺骗,虚度时光等,措词本身充满贬义。当时的教会还费尽心机想阻止民俗的文化发展,压制民俗的、通俗的民间音乐(现在也就是指巴洛克风格的音乐),然而,好的东西它的生命力也越强,今天我们可以高兴的看到,优秀的小提琴大师的风采可以得到全世界的尊敬。





    二、几百年以来,尤其是大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文艺的复兴,涌现出了一批小提琴大师,按年代排列,如意大利的科列里,维瓦尔迪、塔蒂尼、法国的列克莱尔,意大利籍的维奥蒂(法国古典学派的元勋),俄罗斯的汉多什金,意大利的帕格尼尼......等等。他们演绎谱写了大量的美妙绝伦的小提琴曲流传至今。由于当时社会的特定情况,大多数的音乐家,小提琴家的生活过的并不富裕,有的过着贫困的生活,因此他们只能靠巡演和教琴维持生活。可不是我们现在的现象,技能一般的小提琴(兼职)老师授课1小时60~200元,名气越大收费越高,而且从不陪练。(我是指大城市) 殊不知老师的示范授课陪练给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专业的学校也只注重培养那些有潜力成为“大师”的小提琴独奏演员,(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因此造成专业的小提琴毕业生到乐团里工作,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登台演出。现在的家长培养孩子学琴也并不是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的。那些放在大型书店里卖的教授实录的小提琴授课的VCD,是以每盘20元计价的,一合都是三~四盘,也就是60~80元的,那么教育质量如何呢?我觉得该脸红。在书店里我们看到,反正是属于教育方面的,不论质量如何,价格肯定在同类产品之上。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普及还非常的落后,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起到先进性教育的表率作用,而不是一个拜金主义者。我听过一个奥地利业余的管乐团来华访问的新年音乐会,可以讲与我国的正规乐团不会有很大的差距,从内心讲,我心里非常难受,然而靠我辈之流的小人物再如何大声疾呼,又有何用。但是为了音乐,我还是要说几句,为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能健康的成长在一块“音乐的净土”里。



    至今为止,小提琴是被公认为最难驾驭的乐器,由于小提琴是无品弦乐器,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尤其是音准分辨力差(音盲)的爱乐者,老师应尽快引导学生改学有品乐器,如果说从小练琴,大概要经过十五年至二十年系统的训练培养。从每年二十至三十首的练习曲或小品练习,可想而知,学习小提琴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我所说的只是一般的习琴者,天才的小提琴家除外,而真正能登台演出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按照我国目前的人均收入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家长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的音乐普及教育从托儿所入手,小学、中学、高中,直至大学形成一个系统的工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应该是可以改变我们的许多孩子只会唱几句流行歌曲,而不知古典音乐应该如何去欣赏的现状。我多么希望古典音乐能从圣殿里走进课堂,而不是我们的外交官在上任之前抓紧补上一课的事实。然而,由于小提琴这件乐器太优美的声音,今无数的后来者愿意进入围城而不能自拔。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修养提高,更多的爱乐者会加入到小提琴的痴迷者队伍中来。



    小提琴自问世以来,其外观如果以一个外行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的是他的制造业从手工到机械制作,从选料到专业制作小提琴的零部件,几乎形成一个工作链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西欧一些先进国家由专家带领博士生研制小提琴。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手工加机械作坊式的无序状态。我在乐器展览会上还遇到过做家俱的木工做的小提琴(从精神上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本人踏上工作学的也是木工)追求的是产量和利润。由于小提琴的音质是会变的,真正稳定下来大概需要十五年的时间。 (而且是需要经常的天天的拉拉)我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我敢说一二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会骂我们,也许那时候他们会花大量的外汇去购买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祖先留下来的“古琴”。如果我们不去改变,那么我国的小提琴的发展工业将永远落后于世界。中国是制琴的大国,但却不是制琴的强国。中国每年出口到外国的琴只是孩子们的玩具,至多在中学的业余兴趣爱好者手里玩玩。而我们每年用外汇购买进口弦上的例子就是一个佐证。虽然我无法统计花了多少外汇。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像小提琴那样有着那么多的专著,也从来没有一件乐器可以拍到千万美元的天价﹍﹍,然而小提琴仍然是一件普通的,大众的,上至世人公认的小提琴大师,下至乡村的民间的乐手,每天抚摸的乐器。





    三、小提琴的制作者都是艺术家。不管是手工制作还是机械制作,从选料开始他们就追求一种完美,即尽可能的做到外表的美和内在的美结合在一起。所不同的是一个是追求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同时获得利润,一个是追求产量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我没有见过据说莫斯科一家知名博物馆收藏的形状各异做工粗糙但都适合用弓在四根弦上演奏的早期民间流传的小提琴,也没有见过在印度把小提琴夹在两腿之间的民间艺术家是如何演奏小提琴的,更无法想象印第安人是如何蹲在地上并把琴头支在脚趾上拉琴,在这里我只想说和几百年以来小提琴的美妙,不但吸引着她的演奏者,而且还强烈的吸引着她的制作者。






    我们今天应该指出的是,小提琴的发展初期也许并不是出现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应该更早),那时候西班牙人统治着意大利,意大利人追求知识的激情被宗教压制着。据专家考证,只有威尼斯与那不勒斯尚未受到西班牙人的统治而相对独立,因而可能还存在思想言论的自由开放。根据克雷莫纳制作业的记载,安德列亚·阿马蒂(约1500~1577)是第一位的小提琴制作师,问题出在阿马蒂并不是创造人,他又是在什么地方学习小提琴制作的呢?现在尚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阿马蒂家族的小提琴制作作坊复制并改制了小提琴,使得这门伟大的艺术作品在阿马蒂,斯特拉迪瓦里,瓜尔内里巨匠们的手里推到了发展的顶峰。那时候的工业设备与仪器与现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那么他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这就是我们现代专家要研究的课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外表的工艺造型,以及尺寸,仿古,现代的工艺完全能超越这些巨匠。问题是音质,我看了一些古名琴的照片,总体的感觉,我无能去改变这件伟大的艺术品任何一个形状设计细微的视觉部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把琴的用料上并不是刻意的完美。那么他们是如何把发音(即音质)做到至善尽美的,按现代人总结的观点来看,是巨匠们的工艺与时间正好走到了一个交叉点上,才让这伟大的乐器发出了天簌之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的小提琴制作师们也应该考虑是否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点什么呢。在这里说个笑话,一架钢琴和一把小提琴在演奏家的手里,钢琴的使用寿命是十年,小提琴的寿命在已经有三百年历史的今天,还能发出天籁之音是否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爱她呢?我不知道一架钢琴弹了三百年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否还会被人戏说与小提琴为绝配。



    中国的第一把手工制作的小提琴据记载,诞生在1935年的秋天,制作者是青岛市三中学(现青岛一中)的音乐教师王玫。王玫生于1907年山东临沂的一个平民百姓家庭中,原名叫王文栋。据当年的《青岛民报》报道,王玫老师经过了二年多的精心研究,大胆地解剖了一把小提琴,并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全选用中国的木料,制作成了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王玫老师与谭抒真老师年轻时在青岛结下了友谊,一直持续到晚年。王玫老师一生从事小提琴的教学和制作,并曾担任过许多与小提琴发展研究的重要职务。1985年美国的“中国文化研究院理事会”把艺术博士学位授予王玫,对他为中国的小提琴事业作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



    然而,虽然我国的小提琴制造有将近70年左右的历史,应该也有好的小提琴留下来吧,可是事实上确没有。早年中国的制琴业都是制造斯坦纳式琴,这种式样的琴即使是外国现在也不实用。这是由于人们的知识的缺乏和偏见,当喜好转向斯特拉迪瓦里的时候,不平等的目光聚集在斯坦纳式的琴上,甚至于把他的名字与低劣的仿制品划等号这是极不公正的。1994年在华盛顿,由史密森学会进行的一项引人注目的实验就能说明一切(这次的实验分别由四把斯特拉迪瓦里的琴和四把斯坦纳式的琴交替演奏同一些曲目,由专家带一些仪器评判) 。到了50年左右才开始制作意大利款式的琴,由于制造工艺和经验的不足,事实上能够留下来的被公认为较好的琴,也最多是中下水平。在现代中国被公认为最好的制琴大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郑荃先生。(我省略了郑先生的太多的头衔,但愿不会被误解为对郑先生的不敬。)然而就郑先生制作的小提琴远远不能满足中国小提琴痴迷爱好者的发展速度和有眼光用于收藏的民间人士。我真希望涌现出一批或者一大批的小提琴制作大师,但愿小提琴制作的发展历史能在我们的手里得到改写……。





    四、为了寻找小提琴的起源,我们无法回避那段16世纪后半叶以后的意大利被西班牙人整整统治了140年的历史。然而,我们惊奇的是,正是在这段时期不屈的意大利人创作的音乐却影响了全世界至今。今天国际上最通用的音乐术语是意大利文,而且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作曲家,他们的作曲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意大利人的巴洛克风格烙印的渗透。17世纪顶盛时期的巴洛克风格不仅仅是体现在音乐中,那个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也都留下了巴洛克线条的痕迹。包括小提琴那美丽流畅的面板、背板拱型,和那外形迷人的曲线,C形部位,以及“ƒ”孔,无不流露着巴洛克的典型风格。我无法去考证巴洛克风格形成的精髓《即炽热的情感》为何是出现在意大利人被统治的时期。更无法知道维瓦尔弟为小提琴演奏创作的标题音乐__名垂千古的协奏曲《四季》,充满的杜鹃、斑鸠、黄雀啼鸣的田野风光,并为每一首协奏曲配上与他的神职身份极不相符合的诗句:“隆重地宣告春天来了……欢迎!美的令人心醉的春天来到了”。是否是音乐家在用音符抗御西班牙人的统治?或者抗御教会的威严?呼唤着春天生灵的自由?



    我们从小提琴的设计理念来分析,小提琴除了极其迷人的外表被后人美好地描述为艺术人体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小提琴的尺寸充分地表现出了黄金分割率的神秘。但是作为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又是乐器,她不可能是其它的什么样的模式,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是现在的模样,她肯定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逐步地得到了今天的完善。小提琴的制作由斯特拉迪瓦利等巨匠发明了内模实现了标准化后,并不排斥制作者个人的艺术特征和个性,而这种特征和个性恰到好处是为了达到一个更高的声学表现和艺术品质。只有那些缺少艺术家眼光的制作人追求制作复古的小提琴来提升自己,并满足于那些得不到真品找一个替身来填补心灵空虚的爱好者。



    由于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件手工艺术品,又是一件音色绝对美妙的乐器。《机械制造的小提琴在感觉上艺术的成分少了许多》无论是收藏家或者是演奏者他们始终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把声学和艺术结合溶为一体的理想的小提琴。作为一个专业的小提琴演奏员来讲,选择一把符合他的个性又适合他演奏的琴也要经过无数次的挑选才能觅到,这是因为每一把小提琴由于材料、制作等极其复杂的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每一把小提琴的个性是不一样的,那怕是同一棵树干上采割的材料,同一个大师制作也决不可能做出二把个性一样的小提琴。换句话说也就是世界上找不到二把一模一样的小提琴。就如人类一个母亲生的双胞胎,那怕是外表极其一样而个性决不可能一样一个道理。这也正好是小提琴极其人性化的一个方面。当一把小提琴被他的主人觅到以后,反过来由于小提琴的非同寻常的迷人的个性征服了他们的主人(其中也有部份是因为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非常难以让人置信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而人的本能就是好强),因此往往造成主人甘为小提琴的忠实奴仆。所以许多的小提琴爱好者都不大愿意别人去碰他的琴,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小提琴娇贵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涵着因为小提琴与他的主人已经非常惬意的个性一面。



    对于一个初学小提琴的爱好者讲,要选择一把适合于他{她}的学习用小提琴,那里面的说法也是非常综合的,它包括学习者的年令、体形、臂长、经济收入、个快特征等等。同时所谓的学习用琴是一个比较茏统的概念,它的跨度其实非常之大。拿我国的人民币作为一个尺度,可以从几十元的小提琴到上万元的小提琴(其中包括二手的旧琴)。由于我国的小提琴文化还只是初级阶段,二手的旧琴市场根本没有形成,也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上的考虑的角度不同,大多数的人会用同样的价钱去买一把新琴。只有一些非常老到的人会在委托商店瞄准着旧琴讨价还价,用于个人爱好收藏。我就曾碰见过一位老先生,收藏着我国50年代以后各地产的各种牌子的初级学习用小提琴约30多把,他对我说由于经济收入的原因无法收藏较好一点的琴。作为一种雅兴,我非常尊敬地曾答应去参观他不大的居室住着他的儿子、孙子和儿媳还用于收藏小提琴,但也就是因为居室太小不便打扰终未成行。后来因店迁址失去联系,也许是我的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失去了一次开眼界长见识的机遇。



    现代社会的一个小提琴制作师如果需要制作用材料,大概只需一个电话就可能有几个供货商给你送来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包括国产)各种类型、各种质量的木料(可以制作小提琴的木料有上百种)、和各种型号的小提琴另配件。制作师要挑选所需之材料比没有火车和飞机的时代方便多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现在制作的小提琴一个制作师从头至尾包括油漆一手做的几乎没有,就是有也极少)。选择材料制作师会从材料的产地,结构性质,推断制成品的音质的艺术价值,多数是凭经验。木材的纹理颜色判断制成品的视觉的艺术价值。按我国的习惯,人们用南方料或北方料来区分小提琴用料之好坏。南方料成材快、密度低、结构松、易加工,成琴后的音质不稳定。北方料反之。相对来讲欧洲比较寒冷,做小提琴面板用的云杉生长缓慢(少则上百年)好的云杉从树根处向上四五米没有树杈,年轮因气候变化小非常均匀。传说古意大利制作师会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采伐季节待在附近,听园木倒下的轰鸣声,寻找原材中会唱歌的“女巫”,就是这会唱歌的“女巫”做成的小提琴把人的灵魂勾走了。虽然做小提琴的木料有上百种,但是阿尔卑斯山脉的树种最好。好的小提琴背板用的槭树据推断几百棵树当中才能出现一棵,而上等的就要上千棵树才能寻觅到一棵了。因此高档小提琴价钱昂贵还关系到上等的木材已经非常难以寻觅的缘故。



    比较好的小提琴的面板云杉的年轮大概是1cm8~10条,木质细腻,自然透白,背板与侧板的卷曲纹闪耀着彩虹般的光芒,等等。琴的整体视觉,手感、音质。当然作为乐器音质更重要。四根弦的音量是否平衡,低音是否有一种高贵、醇厚、和谐的共鸣,高音是否有那种结实、有力、明亮华丽的穿透力。这几种特征是否均匀地不偏不依地同时存在着。当然新琴的音色可以偏紧一点。如果你本人已经是个很内行的人,也可以通过调整码与音柱和调换4根弦的各牌子的各种张力以求达到音色的最佳点,当然这里面也有些许的学问,所以这是专业人员的事情了。



    一块好的面板对小提琴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好的面板的传音速度是空气的传导速度的14倍,并对高频率有很好的阻尼作用。背板一般情况下还是挑选图纹漂亮的,虽然背板对小提琴的共鸣起推波助澜作用。只有优秀的小提琴制作师才会以极其大胆的构思及经验使面板与背板的音质性能产生互补,但也许这种的成功概率只有最优秀的大师才能把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考虑音质第一,背板的图纹不考虑)。琴头和侧板最好是和背板同一种材料以求图纹和颜色保持和谐。配件最主要看是否与琴本身溶为一体,起到实用又锦上添花。至于是乌木、枣木、黄杨木,或巴西红木就看各人喜爱了。至于低音梁和音柱的用料一般情况下制作师知道其重要性,决不会去随便找一块木头去做而影响他制作的琴的音质。


72550c5fhb1bbff1d1ee1&amp;690.jpg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万

积分

4

听众

4492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1461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
总之,挑选一把相对来讲比较好的小提琴,“一是看、二是听、三是比较”。一看,看小提琴的整体的艺术感觉,当你用心去看一把琴,看的多了就能看出学问来了。一把音质好的小提琴加上琴的整体艺术的视觉感觉才能身价倍增。二听,多听懂行的人对琴的评语,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打个比方,听音色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在唱歌,高、低音不但要很轻松的唱的出来,而且还要非常的甜美。三是比较,在尚未决定买下之前多跑几家商店,或制作人工作室。多挑选几把琴进行对比,如果有比较内行的人帮助你指点一下是最好的了。俗话说旁观者清嘛。至于看小提琴面板的厚薄,工艺,油漆,判断小提琴音质今后几十年的走向那是很专业的事情了。我敢说谁都不敢保证,也很少有人会把新琴买下来去等待。





    五、一把刚制作好的小提琴也许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音质和个性,但是真正到她发挥最佳音色即最佳状态往往还需要等待十年甚至于上百年。但也有许多的小提琴在她刚刚做好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最佳状态,这个最佳状态当然也有好与不好,随后由于各种的原因走向了衰老。而前面一种情况,在小提琴进入成熟期的这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每一把小提琴的主人的每一天的演奏时间、演奏技术、演奏经验和所处的环境不同都会给小提琴的品质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这就像我们的人类一个很有唱歌天赋的孩子,如果没有什么很好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唱歌的最佳状态或潜能永远也无法正确地表现和发挥出来一个道理。当然小提琴和人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至少人类的艺术生命比小提琴短多了。而且小提琴在现在的主人手中不能发挥潜能或许换了一个主人她的艺术辉煌从此进入顶峰也是可能发生的。就如一些收藏保管的非常好的巨匠们的小提琴有些根本上就没有什么演奏过,虽然几百年过去了,她的音色再好,却仍然是一把新琴,离她最佳的状态还是需要有一个成熟期。这个成熟期也许就是经过几位或几代小提琴演奏大师们用这些巨匠们制作的小提琴不断地演奏,给我们带来那无比美妙的天籁之音。当然这些小提琴大师们在他们的成名前所拥有的也许只是一把普通琴。而在他们成名之后为拥有一把巨匠们的名琴而荣耀并非一定是出于声学的原因,很多只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和具体到对某个巨匠们制作的小提琴的偏好。



    虽然每一个小提琴爱好者都希望自己的小提琴具备理想中的音色,即高贵、醇厚、清澈、明亮、华丽、有力度、有穿透力等等,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就如我们不可能要求帕瓦洛帝具有花腔女高音的嗓音还能轻松演唱胡里奥的情歌并具备杰克逊表演风格。因此也就会引出每一个人对每一把小提琴的偏爱和评论。然而好的小提琴还是有她们的共性的,这共性就是在小提琴大师们的手里能轻松地把每一首乐曲的内涵用大师自己特殊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果高音高不上去,低音低不下来,我只能说这把琴不怎么样了。在这里我还要说的是一把新的小提琴她的低音好不好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除了面板、码、弦、音柱等因素对低音有影响,更因为小提琴低音是有小提琴的低音梁做的成功与否决定的,你不可能因为低音不怎么样好要求制作师打开小提琴的共鸣箱进行调整吧。因此高音相对低音的调整来说也就方便多了,所以当你作出决定性取舍的时候这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



    多时候,我们介绍挑选小提琴的心得的时候往往偏重于谈新琴的音质,而后是琴的用料是否到位,油漆是否漂亮等视觉工艺,这也许是一个错误,因为新琴的音可以说是极不稳定的。国外有新琴不听音的说法,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一把新做好的小提琴她的音质是会变的,怎么变是凭经验说话的,而经验是一种感悟的积累,这积累的经验也只能做一种推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见过一本专著是描述小提琴音质的书,那怕就是在意大利,如果有描写几百万美元的小提琴音质以前和现在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声音按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播速度早已就介绍到中国来了但也没有。那么小提琴所谓的音质只是给人一种无法描绘的感觉而已,但是在我们选购小提琴的时候,看到的这些做好的新琴确实是存在着她的工艺如何时,那么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那就是用料和做工。即新琴不听音的说法,因为用料决定潜能,做工提供保障。



    小提琴的制作为什么要用雕刻来描写,是有她的道理的。这雕刻不光是指小提琴本身制作中的许多地方确实是雕刻出来的工艺,最根本的是因为小提琴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她的每一个尺寸、每一个角度都有关于声学方面的一套成熟的理论或经验(这理论或经验有的被那些巨匠带走了,现代的专家要研究的就是想破译这些被带走的理论或经验),为了实现这些角度和尺寸,制作者来不得分毫差错。比如小提琴的制作工艺她的琴颈是镶嵌式的,即使所有制作小提琴的用料如面板、背板、侧板等都是最好的,旋首也做的非常漂亮,琴颈的尺寸也很到位,但在镶嵌过程中有丝毫的偏差,有时这种偏差一般人的眼睛根本就觉察不出来,然而给小提琴的音质和品相却会带来可能是致命的伤害。我们知道小提琴的四根弦调好音后,各种材质的弦的拉力达12~40公斤左右,镶嵌不正确的琴颈上的指板在不正确的投射角度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拉力的作用下越来越大,以至于影响到琴的正确的发音,最后只能是一把没有什么价值的玩具小提琴,音质也不可能会好到那里去。如果重新置换,任何的一个小提琴制作师都不会给出能够保证音质不变的承诺。





    六、许多年前,一个叫寒韩的青少年写书在文坛引起轰动,而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寒韩的言行中竞敢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挑战......,但叛逆者掘得了第一桶金后却销声匿迹让牵挂他的人反而有点想念他。最近又有一个叫秦霭美的少女凭着对艺术强烈的热爱,自成一派创作了无数的水彩、水粉和油画,并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虽然作者未进过美术院校的大门,更谈不上有什么美术之类的学历文凭,然而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袁运生先生在看过画展的画作后坦言道:“我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心画’了。”而这“心画”正是我们的有关部门一方面最好遵循着目前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却要求学生们能打破交出千人一面的画卷所希望看到的。同时,一方面有关部门的许多有识之士呐喊要为孩子们减负,一方面小朋友们的书包却越来越沉,以至于生产箱包的企业开发出了带轮子的拉杆书包。现在的小朋友们个个都很聪明漂亮,考试成绩也都个个没话说的,就是有一点不怎么好,因为大多数的小朋友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我是指城市里的小朋友们} 也难怪,因为读书占用了所有时间,就连星期天也排满补课,做家长的费时、费力、费财跟着累,而学习的目的好像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更谈不上有时间每天拉二三个小时的小提琴......。



    据记载1953年全世界的音乐界举行过纪念阿尔坎杰洛·科列里诞生三百周年的活动。一致公认他科列里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之一。科列里所作的教堂奏鸣曲及室内奏鸣曲会自然地让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雕塑、建筑等领域的伟大的成就和人物。巴赫创作的赋格一半是受科列里的影响一半是受维瓦尔迪的影响。科列里从小受到非常正统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埃尔科莱·加伊巴拉的学生小提琴家乔万尼·本文努莱教授小提琴,使的成年后的科列里凭借实力在罗马很快就获得了在剧院担任二提及指挥的重任,并奠定了科列里获得世界历史上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之一的美誉。科列里熟练的演奏技艺由当年的拉盖内神甫写下的文字记录为证,“我在罗马观看了正在上演的一部歌剧,见到了科列里、柏斯克维尼和加埃泰诺,当然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小提琴家、古钢琴家和双颈琵琶家”。可就是这样一位最优秀的小提琴家掌握的技术只有用到第三把位(在当时小提琴的演奏家们希望小提琴的音色更接近人的声音,所作的许多小提琴曲也只有用到第三把位),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最优秀的小提琴家科列里不会演奏C小调(我想我们今天的小提琴九级十级的小朋友们如果出身在15世纪的话都可以是小提琴天才了。就因为时代在发展,所有的条款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如果还是抱着上一世纪的教条来处理现在的问题必将贻人口实)。16~17世纪的大多数小提琴曲从演奏的技巧难度来看,好像不是很难,却讲究的是演奏出一种风格即“巴洛克风格”。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前半叶出现了帕格尼尼才真正意义上划时代地打破了。虽然在帕格尼尼之前也有许许多多的高难度的小提琴曲子,如18世纪前半叶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朱塞佩·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里就有用小提琴模仿魔鬼的大笑、双弦颤指和在d、a、e弦上演奏二个八度的和弦(4指短一点的人很难做到)等等,但相比帕格尼尼来讲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他帕格尼尼会在一段很严肃的协奏曲的华彩乐段里即兴演奏模仿鸡鸣狗叫泼妇骂街之类的声音,有时会在演出中途故意扯断一根弦,让人们认为肯定中途停止演出了,而他却用三根弦继续表演。帕格尼尼的这种天才早在1805年左右在宫廷做乐师时就已经显现出来。有一天,他用G弦代表男人,E弦代表女人,在二根弦上试作浪漫蒂克的曲子,被女王知道后命用一根弦演奏,所以就有了今天我们知道的G弦上的奏鸣曲。



    帕格尼尼自成名以来就成为所有小提琴爱好者崇拜的偶像,他的个人魅力让他的同时代的伟人如海涅、歌德、舒曼、柏辽兹、巴尔扎克等人也推崇之至。每一个小提琴家都以能熟练地演奏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为荣耀。《威尼斯狂欢节》更成了热爱帕格尼尼的乐迷们顶礼膜拜的丰碑,这首乐曲也成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象征,同样乐曲的演奏难度也达到了炫耀技巧的顶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吉他手在当时人们的眼睛里却是一个另类,以至于把他的言行跟烧炭党人(革命党人)联系起来.....。



    话说回来,不管帕格尼尼再有如何天大的本领,他在小提琴上所表现出的任何炫耀的技艺肯定是要通过弦的振动由码传递给小提琴的面板而后在整个的音箱内完成共鸣,码在共鸣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小提琴的码看起来很简单,但码的设计却直接与声学的原理有关。我没有见过早期的码是怎么样的形状,但它今天的完美肯定也是通过几代制作巨人呕心沥血的探索才获得了的结晶。小提琴码的用料许多的人认为可以用制作小提琴的背板余料来做,我没有做过小提琴,不敢说是否做的出来,因为码的用料切割方向是树木垂直生长方向横切取得的,{如砧板} 而且与小提琴弦接触的那一面应该是对着树心(和声学有关系)。码的用料、厚、薄、软、硬与小提琴的个性是否相匹配,码的心、眼尺寸大小等都会影响到小提琴的音色。同样通过码也能看出制作师或调音师的艺术风格和调音意图。标准码脚的宽度应等同于小提琴ƒ孔上珠内侧之间的距离,允许的误差是0.5mm ,从码G弦处的顶部到面板的直线距离应该是31.75mm ,偏离了这些尺寸很可能小提琴有问题。小提琴的ƒ孔相当于人的嗓门,而共鸣箱相当于人的胸腔,ƒ孔开的好与坏与音色好与坏有直接的关系。ƒ孔的声学品质原理和视觉艺术性能几乎与小提琴的面板厚度和弧度同样重要。码放在ƒ孔上的位置又决定整个共鸣箱是否能均衡地振动,码直放时略微倾斜的角度又直接影响到弦振动时码能否把原动力尽可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面板。这时音柱又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音柱的用料与放置的位置,松紧度、吻合度,音柱年轮与面板年轮同一方向与否又决定音柱传导给背板的能量,不正确的放置方法会抵消共鸣时的能量(包括面板用料拼缝、低音梁用料安装、侧板用料厚薄、单双嵌线等都与共振有关联),而我们调音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到最佳的共振点,这时的小提琴才会发出最完美的声音来。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调音会把一把普通的小提琴调整为一把优质的琴,因为小提琴的原来的材质与制作已经决定了小提琴的等级。因此,作为一个小提琴爱好者如果对调音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认真地学习了有关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只有在科学理论上得出合理解释的共振重要性后,制定出一个计划为达到一个目的然后再非常仔细地动手去做,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一些。如果小提琴的调音只是拨弄一下音柱这么简单,国外也不会有专业的调音师这个职业产生了。当然,如果是一把普通的小提琴练练调音是怎么一会事情,那也得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自制的纸尺等等。



    2000年美国的一本《500名巴伦》的传奇人物杂志(巴伦的意思是指在某一领域有突出的贡献者),中国有二人入选,一名是国家总理,一名是小提琴制作大师施安顿,提法是:“科学家兼提琴制造家”(施先生原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博士),同年入选的人物有比尔·盖茨、克林顿等。施先生从12岁左右起(在新加坡)就梦想破解世界七大文化奇迹之一的“意大利古琴制造之迷” 。为了园这梦施先生敲打了七年的木头,经过了近58年的摸索,终于在1989年施先生制造的“第六十七号”小提琴入选全世界质量最佳的28把小提琴之一,而且名次在斯特拉迪瓦里之上。1989年施先生在德国的国际乐器物理年会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自己的发现,并已经被公认即“施安顿二对三谐和对等法”的小提琴制作理论,就快揭开古琴制造之迷了。同年,施先生入选世界50年一评的《国际小提琴制造家辞典》。几天前,当我得知《鲁滨逊漂流记》赛尔柯克独居的小岛“鲁滨逊·克鲁索岛”据记载西班牙贵族胡安·埃斯特万·乌比利亚曾于1715年在该岛秘密埋藏了大量的黄金珠宝今天被智利的瓦格纳公司牵头的探险队发掘重见天日(价值达100亿美元)时,我突发奇想默默地祈祷希望我国的研究意大利克雷莫纳古琴制作技术的专家们也能早日破释这美妙的乐器制作之迷的奥秘,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会远远大于100亿美元。更要让全世界的人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最伟大的国家,我们的党是最伟大的党,我们的人民是最伟大的人民,我们的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





    七、小时候听大人讲故事,说一小提琴大师带身价百万的名琴到某城市献演三天。第一天的公演,由于大师的让人眼花缭乱的演技,伴随着个别听众兴奋的尖叫声、跺脚声,一场室内古典音乐会活脱脱变成了一场流行音乐演唱会......,第二天,当此景再次发生时,大师愤怒地把小提琴摔在地上粉碎后离去,而此刻听众反而哑雀无声。许久司仪上台来解释说,刚才摔的只是一把最普通的练习琴,并希望大家安静下来,有文明、有礼貌、有修养地接着聆听大师用名琴演奏下面的节目时,听众报以了更热烈的掌声......信不信由你......。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



    流行音乐会和室内音乐会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现场氛围正好是二个极端。当然,我不可能要求每个人的见解跟我一样,我只谈我个人的观点。目前,古典音乐在“市场经济”的亚洲拥有的观众群确实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尤其在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古典唱片公司、音乐杂志社纷纷相继倒闭。这不是偶然现象,相应的韩国、新加坡、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经营状况也越发困难,大陆也好不到那里去。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GDP每年接近二位数增长,另一方面经营古典音乐与经营流行音乐的企业经营状况表现出了极度反差。为什么?有人说是门票太高,有人说是曲目太单调,有人说是基础教育有问题,听听好像都有道理。然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否由于亚洲人相对欧洲人而言更需要发展挣钱?生活的节奏就是在大经济环境的压力下迷失了方向?在上海,由社会科学院委托华师大心理系进行的首份《上海市员工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已有40%的员工对工作产生倦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压力太大,而这种现象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的。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发展阶段的转型时期,也许是人们在竞争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类似的社会心理。于是在偶尔有限的空闲时间里结队去消费,去流行音乐会等场地放松,通过肢体动作和大喊大叫宣泄得到放松。



    小时候,经常在路边纳凉的时候能听到业余的(或专业的)小剧组唱戏,虽然那些戏文我一句也听不懂,纯粹就是为了揍个热闹,看大花脸和非常漂亮的戏服,在人缝里钻进钻出,大概是希望能引起大人对自己的注意吧。也经常听大人讲票友的趣闻,当时我不知道什么叫票友,票友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但这毕竟是我们的文化。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在走进新世纪的时候,被电视机、互联网及自动麻将台取代了。一方面我们为那些在国际器乐比赛中获得了什么什么奖而自豪,另一方面我们却把自己的古文明丢进了历史长河。前一阵,十二女子乐坊红遍东西南北,大有走出国门引导世界音乐潮流之势。这一阵,超级女生统吃电视黄金档,塑造了一次空前(绝后)的营销活动,用最短暂的时间造就了几个百万富翁。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韩剧《大长今》悄无声息地红遍亚洲,甚至于打进了美、加地区。这二种文化,其实前一种文化是进口的,后一种文化却是我国固有的,只不过现在是反销了。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游戏是趴在地上打玻璃弹珠,虽然确实有些不讲卫生,但这毕竞是上海的石库门或弄堂文化的一部份。我第一次接触乐器是我学令前(4~5岁)忘了那一年的春节和母亲去我舅舅家做客,路过一杂货店看见了一个玩具口琴(木格单音),闹着一定要我母亲买下。我记得非常清楚是0.6元(后来等我长大了,我才知道这是我母亲的一天工资)。最后是我的舅舅听我母亲说了此事,带我去买下来的。就是这只口琴带我走上了爱乐之路,在此我要特别的感谢我那在天之灵的舅舅。虽然我没有做出什么有成就、有贡献之类的事业,或者说很平凡地度过了前半生,只是我多了一份爱好多了一份执着,因为有了小提琴,许多不懂得东西通过学习看书查资料搞懂后随着知识的累积有时候反而感到未知世界更多更大,然后我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很充实。



    公演时大师摔坏的小提琴居然在演奏中没有人听出来只是一把很普通的练习琴,应该讲几十美元吧,一把是名琴几百万美元,相差十万倍。难道听众的耳朵在相差十万倍的情况下也分辩不出来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小提琴大师有着非常高超的演奏技术和表演才能,其次演出大厅的音响效果比较好,第三现场气氛不太好等等。但这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在这里我们来分析小提琴的订价问题,几百万小提琴的订价是从那儿说起来的,因为不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总觉得会产生一个负面影响,造成有的学生拉琴练基本功的时候不好好练,总想着能得到一把好的小提琴后什么样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每一个小提琴老师和家长都不愿看到的现象。



    小提琴的订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出自名家之手;

2、 有一定的年代;

3、 有非常好的音色;

4、 有小提琴视觉的艺术美感;

5、著名的大师持有过(或被著名的人物,著名博物馆收藏)

6、 有完整的历史记录和鉴定证书。



    以上几点的综合因素作用下加上物以稀为贵和拍卖行人为的炒作,名贵的小提琴已经到了小提琴大师也望尘未及的天价了。再过几十年也许名贵的小提琴她们只能全部供奉在博物馆里让人们瞻仰,就如帕格尼尼曾经御用的瓜尔内里制作的“大炮”名琴,现有意大利的Gcnoa博物馆收藏,她外借的保险费是2000万美元,那优美的音色只能让我们去猜想,因为那价值随着一些著名的拍卖行成功的炒作,完全已经脱离了地球的引力遨游到外星空去了。于是大批的经纪商们利用人们猎奇心理操作为达到获取各种利益寻到了借口。而我国的个别小提琴演奏家,我真的是不明白为什么也会非常热衷于介绍名琴,难道用这些名琴演出就能改变古典音乐在中国的现状?也许当初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却容易产生误导。媒体跟着起哄,为了推销门票(现在的门票价按我国人均收入比确实是高了)?或者是名贵小提琴更能衬托演奏者的演技?我相信当初作为一个学生出国去参加比赛的时候也许所带的小提琴只有几万元人民币。现在如果用国产小提琴演出再加演一些爱乐者喜闻乐见的中国小提琴曲目我认为更能打动国人。再多去大学、部队、老区等地方义演更能让老百姓尊敬你(在美国一个人做义工是很重要的人生简历,而我国却把雷锋精神忘了)。但如果想通过介绍名琴来与爱乐者交流我觉得此路走不通,给我的感觉不舒畅,就好像是你一方面做好事另一方面却说“给钱,给钱”,更觉得是一种商业行为(推销唱片做宣传)。因为你不可能无偿地让每一个小提琴爱好者能近距离感受到巨匠们杰作小提琴的魅力,更何况好的小提琴只是演奏者本人自身的感觉比较好以外(还掺杂很大一部分是心理原因),大多数的人听觉是有盲点的,也就是说多数的人听不出你用的是几百万美元的琴,因为几百万元的小提琴的订价音质只占很小部分。更不可能会发生你用一把国产小提琴演奏国人会看不起你,我觉得反而能显示出你的高超技艺。假如你把中国的小提琴带到国外去演出,带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带到奥地里维也纳的格罗斯音乐厅(金色大厅), 带到美国的波士顿音乐厅(上海音乐厅在国际上也很有名),告诉那些老外我们中国也能够制造出顶级小提琴,那才是作为一个小提琴爱好者最最高兴的事情了。



    我们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经历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二次改变人类历史的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通过互相的合作,化最小的人力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工业革命是利用机器代替人力更有效地达到了提高生产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还只是地方区域性的一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革命。今天,确切地讲十年前就开始了的网络信息的革命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彻底打破了区域性的生产规模,把世界上的人都联系了起来。在网络信息社会,贸易已经跨越了国界,这必将促成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企业为了做强就心须自觉地自我约束,降低成本,剔除不合理的利润,给消费者送去真正的实惠。那种为了眼前的小利,搞假冒伪劣产品欺骗市场,最后肯定被踢出历史舞台。联系到小提琴考级,我相信大多数的小朋友考核的成绩真实地反映了所掌握的技能。由于个别的人为考级而考级,或者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一些手段过关,这就像一个伪劣品流入市场最后终将被淘汰。而我们的考核部门,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尽到一个检验员的职责,随意降低考级要求,比如说演奏《野蜂飞舞》,这首乐曲的难度就是半音与速度,本来100秒左右应该演奏完的,允许300秒也算通过,整首乐曲里找不到一只野蜂......。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你地方上自搞一套的小提琴考级不去和大环境接轨,害人害已,最后也必将失去检验资格......。我个人观点乐器考级根本就不应该收费,就像我们要求献血者无偿献血而杜绝不好的血源供体一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健康地培育出一大批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爱乐接班人。今天,如果我们还是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创收的话,那么,西部地区的文化落后和现代社会的新文盲必将拖累我们国家的整体腾飞。





    八、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以礼乐道德著称于世界的民族。自有文字记录文明开始,音乐一直与礼仪并论相提。在我国古代的音乐论著《乐记》里就有“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说法。中国的音乐自古又有雅乐和俗乐之分,而雅俗共赏的音乐大多是描述纯真的爱情、丰收的喜悦等取之于民间又高于民间经过文饰过的精品。再有一种就是那些失意的文人墨客、退位官吏寄托精神的描写高山流水称之为阳春白雪的音乐,因此也就有难觅知音的特点了。各种的音乐也正好勾绘出一个立体的社会,而立体多层面的音乐也始终离不开民歌、俚曲和其它类别的民间音乐形式。我国又是一个多达56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音乐文化流传,再加上跨国跨地区的贸易,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异国风情的音乐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音乐奇葩的宝库。唐代的鼎盛,音乐也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辉煌的一个章节。



    《诗经》序里简明地叙述了音乐的起源,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乃永歌”。《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着一段大禹的逸事,说大禹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公而忘私精神使大禹的恋人涂山氏为思念之情吟唱了一首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的情歌,意思是“盼你啊,盼你”。这是至今专家找到的文字所记载的最早的一首民歌,当然遗失的一定更多。随着各种各样的歌唱还是不能表达人类社会情感的传递,于是人们通过敲打生产工具或其它用品发出有节奏的乐音音高,最原始的乐器无形之中就产生了。据我国的考古专家和考古工作人员考证了在山西出土的夏代大馨大概要算我国较早的乐器了之一了。到我国战国出土的共32件按音阶高低排列的曾候乙编馨,已经是可以演奏各种音阶的复杂的乐器了。从浙江杭州湾河姆渡一带出土的单孔土埙把我国的乐器发现推到了大概7000年前,而在1985年5月在我国的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中出土的一只七孔骨哨,约20厘米长,上端有一吹孔,至今仍然可以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这支8000年前的古乐器,在当时能达到如此水准,这在其他的文明国家里也是绝无仅有的。最能反映出我们的先秦音乐智慧能力的,可能就要数大量出土的编钟,而最令人惊叹的一定是曾候乙编钟了。曾候乙编钟于1978年6月在湖北省隋县出土,墓主是曾国的一个叫乙的封建贵族死于楚惠王56年(即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被世人公认为举世罕见的地下的乐器宫殿,而曾候乙编钟则是地下乐器宫殿里一颗最辉煌的明珠。编钟由能够单独奏出各种音高的65件乐器组合,其中纽钟19件,甬钟45件,楚王送的鎛1件,分别悬挂在长10.83M,高2.73M的架子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折型。木质横梁上满饰彩绘花纹,两端套着饰有浮雕或者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全套的编钟重达2500公斤,由六个雕塑的非常精制的青铜佩剑武士用头或者手承托着。编钟分三层排列,上层19件纽钟为高音区域,中下层为编钟主体,分三组排列,总音域达五个八度之多,十二个半音齐全。可以演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乐曲。每只钟镶有错金篆体铭文,写着该钟的音名和通常称“调”的相应的名称。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对我国的古代乐律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十二个半音的绝对音高和很有可能已经有配制和声的实践。



    我国古代在乐律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在明清之前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相传黄帝时就已经订出了十二音律,马王堆出土的十二根竽律管,是专门为竽调音用的标准音高。这也证明我国领先世界发现十二律并不是无稽之谈。明代音乐理论家朱载堉(1536~1611)在律学上更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载堉离群索居19年之久,所著的《律吕精义》就是有关于乐律理论的科学论著。书中论述了把一组八度音分成振动数相等的十二个半音的平均律(当时称“法密律”),所创制的三十六根异径管律比传统的同径管律在音高上的误差要小的多,可惜在当时只落得“宣付史馆,以备稽考”的可悲结局。但是朱氏的理论传到欧洲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比利时的音响学家马容在1890年曾用朱氏的黄钟管倍律、正律和半律作实验,实验的结果正确无误。马容感叹地说:“中国的乐律比我们更进步......”。整个欧洲的学术界都公认朱载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东方文艺复兴式的科学艺术巨人。

近代的中国在封建主义的高压统治下,腐败、自闭、落后,犹如被缚住了手脚的巨龙,山河破碎,民族告急,然而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炎黄子孙不会永远沉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重现辉煌。*

翻开文艺复兴以来的小提琴文化的演变历史,其实也正好是反映了整个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文化演绎的一个缩影。小提琴的学派风格和我国的古代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正好吻合的雅乐、俗乐之分类,又让我产生了非常的惊叹之感。



    让我们走进古典主义时期,走进威尼斯和溥洛尼亚二个意大利的音乐中心。我们发现以通商繁荣起来的威尼斯——威尼斯小提琴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是接近民间的艺术家,他们的作曲与演奏表现形式大都是鲜明、饱满、欢快更贴近于生活,并大胆地开创了用小提琴模仿鸡鸣狗叫之类的炫技(即所谓的俗乐)。威尼斯小提琴学派的开创领袖是比亚季奥·马里尼(1597~1665),而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安东尼奥·维瓦尔迪(约1678~1741/ 1743)。我想维瓦尔迪的出生与去世历史学家们都不能准确陈述的最根本上的原因大概和维瓦尔迪的小提琴学派风格有关吧,虽然伟大的维瓦尔迪首创了用乐器独奏为主体的协奏曲形式,并写作了39部歌剧,23部清唱剧,43首咏叹调,23首交响曲,40首大协奏曲,73首奏鸣曲,并为各种乐器谱写过447协奏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221首,大提琴、古提琴、长笛等等管弦乐器及重奏主奏之类的协奏曲和大量的宗教作品。可想而知,维瓦尔迪生前一定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在他去世后几十年,人们就把他给遗忘了。20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才重新开始捡起大师的遗作研究,并对维瓦尔迪生前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使维瓦尔迪仿佛再一次获得了新生。



    据1938年12月由历史学家罗多尔福·加尔洛考证,结果证实维瓦尔迪死于1741年7月的维也纳,同年的7月28日葬身于维也纳的比尔格斯皮塔尔公墓。在当地的圣斯特凡总教堂的记录簿上记录了维瓦尔迪的死亡证书,从中也可以看得出当时教会为他进行的葬礼也是非常的简单草率。



    以意大利宗教中心的博洛尼亚为所在地发展起来的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继承着人文主义思想,小提琴代表着女高音的表现方法是学派判断声音美不美的准则。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的作品技巧讲究结构严谨,气度高尚,明朗纯朴的表现形式,也许与我国的雅乐意境有某种程度上的较吻合,因此至今听起来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巴洛克时期的一些大家。



    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开创于17世纪初叶,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的最重要的人物是阿尔坎杰格·科列里(1653·2·17 ~ 1713·1·8)。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与威尼斯小提琴学派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更容易让人相信音乐是为上帝服务的。科列里音乐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凝结着教堂威严而悲壮的情感,另一方面他的一生不可能不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的影响,因此不可能会让他自己的创作完全为宗教服务,所以科列里也会用民间的小调、舞曲、改变成一些雅俗共赏的精品乐曲。科列里定稿作品有24首三重奏的教堂奏鸣曲(1681年~1689年)、24首三重奏的室内乐奏鸣曲(1685年~1694年)、小提琴附有低音的独奏奏鸣曲集,其中有12首宗教乐和12首室内乐(1700年~1712年)。



    虽然科列里的奏鸣曲的风格在现在听起来己经过于矜持而严肃,但是在他那个年代却己经是让人的感情和心灵发生震撼,那些小提琴演奏家们都被其中迷人的力量所控制。科列里的小提琴学术经验被他的学生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弗朗切斯科·杰米尼亚尼(1687~1762)写进了所著的《小提琴演奏艺术》。1740年在英国伦敦用英文出版,是小提琴教学法的一部最早的论著,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英国的小提琴演奏技艺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713年1月8日科列里逝世,整个的罗马与世界为他的死而悲伤,对他为小提琴古典主义艺术风格所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科列里得以意大利最伟大的音乐家身份安葬在罗马的圣玛丽亚·德·罗图达名人公墓。

法国小提琴古典主义演奏艺术的彼埃蒙特学派由博洛尼亚小提琴学派科列里的学生和威尼斯小提琴学派维瓦尔迪的学生乔万尼·巴蒂斯塔·索米斯(1686~1763)所创,因此具备了二个学派的长处,继承了二派的优秀传统,形成了以弓法技巧表现辉煌的意境和深刻情感为特征的独特的风格。德国小提琴古典主义演奏艺术的德累斯顿学派由格奥尔格·约翰·皮森德尔(1687~1755)创建。皮森德尔9岁开始学音乐,早年受科列里指点,十五岁左右己是小提琴家。1716年至1717年拜维瓦尔迪为师。皮森德尔对德国的小提琴文化和演奏艺术起过极其重要的影响,他所著的许多协奏曲和小提琴独奏曲至今仍然属于德累斯顿国立图书馆的藏品而未曾发表演出过。至于帕多瓦、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罗马、法意等等学派的形成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虽然小提琴文化传入我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由于缺少重量级的领军人物和中国的小提琴曲目非常之少,尤其缺少大的作品,所以至今没有形成中国的小提琴学术流派。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小提琴的普及和演奏技术的提高,我相信不会太远我国的小提琴文化在世界上一定能获得世人的尊敬。





    九、小提琴这件集人类智慧的被举世公认的伟大的乐器,随着人们欣赏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爱好者会问学习小提琴难吗?这个问题要想用一二句话解答很难说清,因为问题关系到因人和因年龄而议。对于一个求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或成年人来说应该是不难的,问题是不但要动心,而且要动脑、动手并加以协调,由于各人的智商和情商、心理和生理等等因素决定了学习者以后是否能够成为小提琴手或小提琴家。我们别把自己与天才的小提琴家相比,这样比我们会很累,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有所成就,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作为业余爱好者通过努力学习掌握小提琴的一般演奏技巧还是能够做到的。业余欣赏爱好用不了塞夫契克的四千种弓法,但也不是只有离弦弓法与不离弦弓法二种弓法那么简单,卡尔·弗莱什提出的分、连、顿、跳四大类弓法作为攀登的目标吧。自学小提琴拉的如果不怎么样这是正常的,别在乎别人说什么,自娱自乐心里充实就行,就像我们许多人喜欢唱歌,有的人五音不全就说这个人不能喜欢唱歌也太武断了吧。何况乐队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一流的,滥竽充数者古今中外都有,我还碰见过业余小提琴老师称自己是音乐家的呢,这类老师他们才把自学小提琴说成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在学习之前问一下自己你对小提琴喜欢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如果这个喜欢的程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那么遇见问题本能就会要求你去学习、去专研、去克服,说白了也就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在这里我引入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



    1965年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的一位韩国学生在喝下午茶的时候,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某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了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教授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即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教授在信中写道:“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后来这篇论文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论文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收获,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从理论上来讲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许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今天把它拿来也只是想告诉一些准备要学习小提琴的人,学习小提琴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在此我想先谈一些个人对自学小提琴方面的看法。首先,我认为作为业余爱好没有必要把许多的精力化在要掌握高难度的技巧上,这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过了十级的人未必能把里丁格《b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好。其次,任何的高难度技巧都是从最基础指法、弓法演变而来的,建筑基础不好造不了摩天大楼,学习小提琴基本功不扎实旋律肯定苍白。第三,乐器的感染力不但需要演奏技巧而且更需要演奏者诠释旋律的情感。第四,学习者学习小提琴训练的是心里想歌唱并协调肢体与琴合二为一产生的条件反射。小提琴家米尔斯坦认为:“天才必须具备两条,第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感情的演奏;第二是要通过专心而稳定的学习,获得好的演奏技巧”。他认为:“有的提琴家技巧很好,但缺少细致的表现力,有的提琴家对音乐有良好的感觉,但缺乏表现手段——高度的技巧”。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同样认为:“一个好的演奏家应当让完美的演奏技巧和可以使每个人理解、信服的音乐表现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来分析,学习者诠释旋律乐感和演奏技巧两者都非常重要,而许多小提琴学习者(包括专业的)往往偏重演奏技巧而对乐感是重视不够的。更有许多的学习者误以为“高度的技巧”就是泛指高难度的“杂技”动作,而忽视基本功(上下运弓艺术)也应属于“高度的技巧”之一。学习者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弓法如何能表现出对旋律的乐感呢?!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万

积分

4

听众

4492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1461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
  什么是乐感呢?我们知道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特殊的声音,不用见面也可以分辨出谁是谁。然而在声音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受到情绪的影响音色却改变了。愤怒、悲哀、快乐、失望、讥笑等等音色截然不同,别人一听就明白,音色对于说话人的情绪而言是掩饰不了的,而情绪(音色)会感染别人。在欧美流行着一个这样的故事,波兰有个著名的悲剧演员夫妇二人作客英国,英国的东道主请夫妇二人吃饭。席间,好客的英国绅士、仕女们定要悲剧演员即兴表演一段悲剧。演员说:“由于最近带学生,许久未演出,一些戏词都忘记了,且手头没有剧本、英语也不熟练等”,想推辞。众人不让说:“你随便用波兰语背诵一段。”演员实在拗不过众人的面子,只好缓缓起立慢慢地说了一段,正是说的悲天悯人诚挚沉痛;在座的英国众人虽然都不懂波兰语但都被感动,许多人还被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只有他的夫人忍不住离开座位奔跑到走廊里放声大笑起来。事后众人诧异地问她笑什么,她说:“你们知道我的丈夫刚才念的是什么吗?是我们今天吃饭桌面上放着的菜单啊。”



    旋律中的每一个音符的感人力量,来自于整首音乐作品旋律的上下环境有关,标题音乐让作曲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喜怒哀乐。撇开乐句谈一个音符音色如何本来是极为不妥当的,然而音量的大小还是表示了象征着情感,p p p、f f f 、渐弱、渐强等等一些音乐术语伴随旋律的节奏控制着人的情绪,情绪影响着人的脉搏与呼吸。



    什么是节奏呢?节奏就是事物的某些特征在运动中重复出现的规律,如钟摆、脉搏、潮汐等等都是有节奏规律的运动。所谓节奏也就是相等的同长时隔,如果没有若干个时隔(至少二三个)连接在一起,即不成为节奏的某些特征了。而如果没有加强、回复或者再现,我们也无法得出节奏的起止,加强、回复成为对情感的强调。音乐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结构的深层次就是对生命运动节奏规律的模仿和表现。柏拉图说:“节奏即运动的秩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节奏形式。和谐的节奏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人带来舒适和美感,而紊乱的节奏就会给人带来烦躁不安。对于爱好小提琴的学习者而言培养内心节奏感是正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首要问题,也是学习者从开始介入学习小提琴就要重视的首要问题。虽然有些人的内心节奏感是与生俱来的,然而大多数的人却是要依靠后天的刻苦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的。



    如何去体现对乐曲的处理和对风格的掌握,对于一个爱好小提琴的初学者而言确实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是并不妨碍去了解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他们的作品风格之间的区别与了解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音乐处理和演奏方法为什么不同。作为一个爱好小提琴的学习者,除了化时间去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掌握演奏技巧外(外功),也应该要化时间去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包括历史人物、作品内容、时代风格、曲式结构、演奏方法等等(内功),使自己真正地心里有歌要唱和懂得如何去唱。光有“外功”而无“内功”的演奏一定平庸而毫无个性,因为他们没有那种微妙的内心歌唱的情感上的音色变化,当然光有“内功”而无“外功”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对学习者来说有抓住一切机会,多听、多看、多想、多问、多练、多仿效、多切磋就成为必修课,为的就是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去寻找到最好的音乐乐感。



    “你什么都没有留下,只留给我思念。”这是捷克作家米哈·伊维的《6封布拉格地铁的情书》里讲述的1999年12月发生在布拉格地铁里一段邂逅相遇恋情的经典台词。故事描述了青年奥立佛在地铁的广告板上每隔一个月张贴一封公开情书,当情书贴到第六封的时候女主角罗拉终于看见情书并出现。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一定人人都那么幸运。对于小提琴爱好者学习小提琴而言,其实所谓能够“成功者”也只是苍海一粟,对于没有“成功者”而言,努力过再放弃才能无憾那份爱的美丽。有时候自学者离“成功”是那么的遥远,即使放弃也无怨无悔,但是留下的回忆却是那么的美好。学习小提琴所掌握的技艺由于一段时间未操练会生疏,但是学习音乐所掌握的知识会让学习者的心灵永远有歌唱而变得年轻升华。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3万

积分

4

听众

4492

音贝

音频应用初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1461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


    十、现在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为了让孩子学得一技之长有时候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甚至有的家长还误认为如果让孩子学习掌握了一二门乐器达到“几级”作为“特长学生”升学可以加分等等。于是采用简单的教育方法,迫使孩子学习某种乐器,学会几首曲子,重复着简单的劳动“轧闹猛”考级,结果让孩子苦不堪言产生抵触情绪。我的一个朋友他女儿七岁开始学钢琴,经过了六年左右的“努力拼博”拿到了“十级”证书,每年都是跳级考的,一年弹的曲子好像就是要考试的几个曲子,考完后就不愿意碰钢琴学画画去了,这也许是比较典型的逼着孩子考级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的例子。如果我们培养孩子学乐器,是通过音乐这样一个平台达到启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情操,健全孩子的人格也许情况会有所改变。综观我们现在许多孩子在十岁左右所掌握的小提琴演奏技术和得奖情况来看堪称领先于世界,然而到了成人以后反而不行的现象引起了许多教育前辈的关注,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见解。



    对孩子们学习小提琴的教育问题我们经常是以做长辈或师长的角度来判定,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很少从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我们能否换个视角呢?琳达·纳什(美)的女儿艾德里妮在12岁的时候选学了摄影,她告诉母亲说真正的摄影家用的都是黑白胶片,琳达·纳什采纳了艾德里妮的意见并相约一起去拍摄著名的圣路易斯拱门。在一个阴沉沉的天气里艾德里妮约请母亲同行,母亲建议等太阳出来了再去拍,照片的效果会更好些,艾德里妮对母亲说这样的光线正适合她构想的照片。她们刚来到了拱门,艾德里妮便走近前背靠在拱门的三角支柱上,向后弯着身体将相机举过头顶。母亲尽量和蔼地对艾德里妮说你应该离开一些把整个拱门拍下来,任何见过拱门的人都知道应该如何拍摄。但艾德里妮没有理会又走向另一个立柱重复着前面的动作。母亲以多年来的生日晚会和野外度假摄影经验劝告艾德里妮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可是艾德里妮对忠告置若罔闻,“不,我就要这样拍。”母亲有些生气地想:“好吧,无非是浪费些胶卷和冲洗钱,但是她会得到教训的,就算是付学费吧。”......,几年以后,艾德里妮获得了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奖学金,在安赛尔·亚当斯摄影中心实习,并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摄影展。感谢上帝,艾德里妮没有听从母亲的经验劝说,那张拱门照片已经挂在了多家美术馆里被广泛收藏,她的作品以独特的洞察力取胜。正是这独特的洞察力让艾德里妮在12岁的时候就以成人想不到的角度拍摄了一张张圣路易斯拱门的照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许多的难题我们换个视角也许就解决了。



    对于业余爱好小提琴的人来说,我个人认为“考级”与否,“成功”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经过,这种经过如果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和组织活动以达到引导、交流、启发、培养、健全而获得的提高,那带给学习者的也许不仅仅是兴趣的提高了。对于“考级”而言无非就是达到请“专家”认可一段时期以来学习进步与否并给予一个很可能带“水分”的证书以此鼓励,如果因为升学高考,三年不练功这个证书能证明什么呢?“成功”的概念就更不好说了,难道一定要“专业”了就叫“成功”了?更何况对于没有“成功”的人来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还为你开启着一扇窗”呢!爱因斯坦六岁学习小提琴,试想爱因斯坦的母亲玻琳也逼着爱因斯坦“考级”“成功”,其结果会怎样。



    舞蹈家戴爱莲先生针对我国的舞蹈界教育存在的问题严历地指出:当前的舞蹈界有不少毛病,有的“病”还不轻。例如,有的舞蹈老师盲目追随“技巧至上”的风气,为了让孩子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技术而违反孩子年令和身体条件,不遵循科学训练的规律。“拔苗助长”式地教授舞蹈,其结果是学生受伤或让毛病潜藏于身体,年令稍大就不能从事舞蹈表演了。她大声疾呼,舞蹈是一种艺术而非单纯的技术,一定要重视科学训练。并极力主张舞蹈表演技巧应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联想到小提琴学习教育同样存在相类似的问题,小提琴演奏艺术的许多技巧她是音乐语言的延伸,其实质是更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每一个学习者只有以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训练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提高、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理解力的加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自然而然会有质的飞跃。当这种飞跃能给学习者带来一生享用的“美好回忆”和“艺术熏蹈”成为一种正确对待“人生逆境中”的原动力,才是真正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源泉。如果过分片面地去追求“技巧”、“考级”、“成功”,我觉得是“作茧自缚”太累了,并对许多的孩子来说因为达不到考核要求没有“成功”而造成挫折感。又有谁会去美好地回忆挫折感和苦不堪言呢?其结果是从根本上违背了音乐和艺术的真谛。



    我国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两个人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们听人说东海里有很多鱼,如果走到东海边捕捞海里的鱼,拿到集市上卖掉不愁过不上好日子。于是,二人结伴前往东海边走去。夏天的烈日在头顶上炙烤着,二人走啊走啊,他们吃光了所带的食物,花完了所有的盘缠,东海还是遥无踪影。正当他们走投无路时,一个老人来到了他们的跟前,老人拿出了一条鱼和一个鱼钩任他们选择,一个人抢先选了鱼,另一个人选了鱼钩。选鱼的人马上生火烤熟了鱼饱餐了一顿,找了一个凉快的地方休息去了。选鱼钩的人却顶着烈日,忍受着饥饿继续向前走去。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海边,那人就在海边钓鱼拿到集市上卖,后来买了捕鱼船,渐渐地富裕了起来......。而那个选择鱼的人,休息了一天后又向海边走去,到了东海边又饥又渴却只能望着茫茫大海,最后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其实那条通往东海的路与学习小提琴之路是多么的相像。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是求鱼呢还是求渔呢?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是授人予鱼呢还是授人予渔呢?



    几年前读到过一篇(美)欧内斯特·梅勒的文摘很有感触,梅勒说:“最近,我与妻子受邀参加一个小提琴的演奏会,表演者都是七八岁的孩子们。演奏会结束后,一名小提琴教师简单地向来宾介绍如何教三四岁大小的幼童练琴。他说,‘孩子们最先需要学的是合乎礼节的站姿,其次要学会向听众鞠躬。这二样学好后,才能开始学琴。如果一个孩子就只是演奏小提琴,演奏完了就走开或呆呆地站着,听众往往会忘记表达对演奏者的感谢。但是如果孩子鞠躬了,听众无一例外会报以掌声。这会让孩子备受鼓舞,对孩子的练琴大有好处——掌声是最好的鼓励’。”教琴先教做人,学琴何尝不是先学做人呢!



    小提琴作为一件乐器独奏时,演奏者可以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在不违背公认的“游戏规则”的范围内尽情地发挥。但是更多的时候小提琴是作为一件合奏乐器,讲究的是“分工协作”。而这“分工协作”又多么像我们的人类社会的各班团队的“分工协作”,因此合乎礼节的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又是我们多么需要补上的一课。心理咨询师等专家认为:现在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纵容,在学校又受精英意识熏陶,因此锋芒毕露。他们喜欢标榜特立独行,认为做一个独行侠很“酷”,然而真正到了社会上,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行不通的。有一份大学的调查报告同样显示,48%的大学生认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的能力和学识,而选择勤奋、踏实、协作精神的仅占10%,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内的一些团队与世界级的团队的差距在那里了。



    作为个人业余爱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学习小提琴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我个人的感觉是:

(1)为实现一个目标制定一份学习计划;

(2)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和自我纠错;

(3)如何科学地训练姿势、弓法、指法、音准、节奏、乐感;

(4)环境、年龄、毅力、个性、记忆力等是学成的保障。



    自学小提琴我觉得也应该尽可能地规范要求自己,购买一些教材,请懂行的人指点指点。从某种角度来说业余学习比专业学习有许多快乐的地方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曲和小品;

(2)避开自己的弱项、尽情发挥强项;

(3)可以自由地选用固定唱名法或移调唱名法,包括简谱;

(4)没有学习几年一定要达到几级的压力;

(5)最大的不同是爱好一样目的不一样。



    回顾我国的小提琴教学发展历史,真正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设立小提琴专业大概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算起。第一代的音乐学院小提琴老师大多属于自学成材的一些中级水平的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献身于中国的小提琴演奏艺术事业。前辈们经过多年努力培育出来一批现今仍活跃在我国小提琴文化艺术舞台上的教授,他们虽然年纪已高,但还在为中国的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辛劳奔跑,完全是出于对小提琴的挚爱与奉献。上世纪70年代曾出现过一股小提琴的自学热潮,我觉得在那艺术匮乏的年代里许多人自然会被这件优美的乐器所吸引,只可惜这个热潮太小了点,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加上教材少、条件差等原因冷却了下去,如果连续性地海啸般地冲动半个世纪,也许古典音乐在中国被冷落的局面可能会大大地改观。今天小提琴的美妙又一次吸引了无数人的喜爱,我衷心希望现在是又一年的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它孕育着希望。虽然普及小提琴文化的路还很长,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通过业余的和专业的二条腿一起跋涉,但终将会让我们享受到收获与快乐。



    爱好小提琴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小提琴文化和演奏艺术的推广也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舞蹈《千手观音》美轮美奂的感染力来自于团结与协调。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