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23001|回复: 0

[资讯] 谈古筝的起源

[复制链接]

294

积分

2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

Rank: 1

积分
294
发表于 2006-8-7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古筝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筝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关于筝的历史,目前见到最早记载筝的文献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其中描绘了以筝等乐器为歌唱伴奏的情景。因此,后世也称筝为秦筝(《隋书》《旧唐书》)。但根据晋鱼所著《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游楚也善弹筝其历史可能追溯到先秦时期。见于记载的著名筝手还有秦朝时期邯郸的罗敷等。根据以上史实,筝在我国至少也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汉、魏时期,筝已是《相和歌》和民间集会余兴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合奏乐器。诗人曹子建曾为筝赋诗:“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对筝动人的艺术魅力作了生动的描绘。当时善弹筝者有西晋的郝素(索),东晋的桓伊。唐代九部、十部乐中的“清商乐”也都应用了筝,从诗人白居易所写“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到筝在民间已广泛流传。元代杨维桢的《官辞》中有“开国遗音乐传府,白翎飞上十三弦”的诗句。明清小说、笔记中则更多地涉及到筝,可见当时筝的演奏是广泛盛行于民间音乐生活当中的。
        筝在战国时期,其形制与筑相似,是从一种竹制五弦乐器衍变而来,汉代发展为与瑟形制基本相同的两件乐器。它们的区别是瑟多为二十三弦、二十五弦;而古代筝的雏形为五弦(战国),以后发展为十二弦(秦、汉)、十三弦(唐、宋),元、明时期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代才有十六弦等。筝、瑟由于弦数不同,它们的音位排列法亦不相同。历史上瑟较多地用于宫廷雅乐活动;而筝则主要流传于民间,是雅俗共赏的古老民间乐器。
        近代筝主要用于民间声乐伴奏(主要是说唱)和地方乐种合奏。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山东琴书、南方广东汉乐、潮州弦诗、朝鲜族的伽椰琴弹唱以及内蒙的亚突嘎音乐等等。建国后,筝有了很大的变革,演奏技术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将原有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由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发展为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改革后的筝,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便于转调,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常用于独奏、重奏、伴奏、合奏。
        筝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乐器。筝体呈长条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并开有两个音孔,面板与底板均用发音振动性能良好的桐木制作,边框使用硬制木料,整个筝体是一个共鸣箱。筝体的头与尾各设有前梁`后梁,前梁与后梁之间的面板上立有筝柱,以支撑筝弦。筝柱位置错落有序,排列如一字大雁飞行,因此,又有雁柱之称。筝柱可以左右移动以改变弦长、音高。筝按五声音阶音列顺序定弦。


筝的命名
        关于筝的命名,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的发展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可见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
        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
        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并东传日本。公元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日本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来我国从琵琶名家刘二郎学艺,二郎以女妻之,二郎之女是弹筝名手,6年后随藤原去日本。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唐代曾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62人乐队前往日本传授筝艺,在日本朝中掀起弹筝热,天皇和大臣也纷纷学习筝技。在此后的千余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流派和筝曲。现在日本正仑院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筝,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筝标本。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明代已出现十五弦筝,但仍以十三弦筝流传最广。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筝此时也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到了清末,筝发展为16弦。在广东,有人借鉴扬琴,将铜丝弦用于16弦筝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丝弦,从而使筝的音色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几弦筝一直延用至今,本世纪30年代,筝才使用钢丝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改革筝
        种类有:上海二十一弦筝、广州十八弦筝和二十一弦筝、苏州二十一弦筝、北京二十一弦筝等。
        改革的转调筝有:
        (1)移码式踏板转调筝,由沈阳音乐学院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踏板式移码转调。
        (2)筝首对位顶压截弦转调筝,由广州音乐学院和汕头乐器厂研制。筝的转调部分,是通过脚踏音健,使棘轮摆片传动部分按变音转调的需要,分别进行运动,(升高半中降低半音),推动对位顶压载弦部分进行顶压,以达到截弦变音快速转调
        (3)营口吐十五弦脚踏式转调筝和二十一弦按键张力转调筝。这两种转调筝在全国相当流行。转调部分采用脚踏(或手按)机械,变换弦的张力,改变音高,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脚踏转调筝可转十二个调。手按转调筝有两种,分别可转五个或十二个调。
        (4)蝶式筝,由上海音乐学院研制。它的外形如蝶。筝体犹如两个筝并在一起,采用一个共鸣体。在五声音阶定弦的某些弦距之间增加了半音或变化音。还装有弦钩,以改变某些定弦音的音高。
        (5)品式截弦变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各有效弦长之内设置半音品位,变调时利用弦钩将琴弦按中品格之上。
        (6)苏州二十六弦脚踏截弦转调筝,由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研制。在转调部分,采用脚踏式岳山截弦转调,通过踏板的变化,使前岳山的部分位置变化,达到转调的目的。

传统筝
        按用弦数量分为:十二弦筝、十三弦筝、十四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筝。
        河南传统十六弦筝,面板弧度大,筝体长。广东传统十六弦筝体短小。
        历史上各传统筝主要用丝弦,清朝中叶开始用铜弦。
        除以上介绍的筝外,还有一种轧筝。历史上最早的记载见于宋代陈暘《乐书》卷一百四十六中:“唐有轧筝,以竹扪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
        轧筝流传到现代,在广西、福建、河南、河北、山东民间多有流传。广西壮族民间乐器“七弦琴”,即瓦琴,福建莆田地区乐种“文十音”中的文枕琴等都是类似轧筝的乐器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