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应用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阅读: 12667|回复: 0

[音乐] 道情能用法语唱吗?

[复制链接]

107

积分

0

听众

0

音贝

音频应用新手发布

Rank: 3

积分
107
发表于 2004-12-21 | |阅读模式
音频应用公众号资讯免费发布推广
道情能用法语唱吗?
  近期,央视推出的一档旨在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综艺节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一期节目中,一位国内知名流行音乐人将我国传统艺术形式“渔鼓道情”与法语填词的创作歌曲进行了混编,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台献唱。对于这种中西结合的做法,现场的一位点评嘉宾随即提出了质疑,直言不讳道:“我不太喜欢你们在中国的舞台上,尤其跟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用外国语言来唱。”流行音乐人随后对应嘉宾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面对的听众并不只是中国的听众,如果把这门东西用的太深或者太原汁原味了,可能他们就会觉得这个我听不懂”,并且提出“世界音乐也许能做到的就是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喜欢的作用”等个人见解。在其后的几轮对话中,点评嘉宾就中国人应该如何对外宣传中国文化以及年轻人该用什么立场来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期节目播出后,由于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引发了许多人们的热议。

  近年来,以保护和传承“非遗”为出发点的各类节目层出不穷。从这档节目的整体效果来看,其精良的制作、具有科普性质的介绍、室内外多地区的互动展示以及众多知名艺人的加盟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节目所主打的将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的理念却为这次热议事件的产生提供了外在条件。

  笔者在观看其他几期节目时,时常可以听到关于非遗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的话题。从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融合”一词无疑成为了关键词和立足点。倘若没有对于语言和曲风的限定和要求,为了实现“融合”的效果和目标,流行音乐人使用外语与非遗进行混搭演唱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然而,不同的文化持有者却对这样的创意给出了不同的见解,笔者将对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观点做以解读,并提炼出有效成分以理清该事件产生的客观原因。

  其一,参与改编的流行音乐人通过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的方式,进而了解一门传统艺术形式,并最终结合自己擅长的音乐形式将非遗项目重新演绎。使用外语演唱歌曲的流行音乐人,在受到评审嘉宾的批评后,随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用外语演唱)有助于外国人对各民族传统音乐的了解,并且希望把渔鼓道情的“魅力”在一首歌里做一种诠释和展示,第一步要做的是把它“翻译”出来,让外国朋友们能够听懂它的魅力。她认为:“世界音乐作为特别的一种曲类,面对的听众其实并不只是中国的听众,如果你把这门东西用的太深或者太原汁原味了,可能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听不懂。”

  此后,歌手还就如何引起年轻人对传统艺术产生关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世界音乐也许能做到的就是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喜欢这么一个作用。”根据当时的前后语境,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歌手所指的世界音乐应是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然而,历史上绝大部分的音乐形式,其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与价值,并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和喜欢。引起年轻人关注和喜欢的这一功能,恰好正是当代一部分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功能。

  其二,评审嘉宾作为文化评论员,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艺术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混编作品予以评价。通过对往期的一些节目进行查看可以发现,评审嘉宾对于在混编作品中,能否体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在形式、内容以及审美等方面所具有的关联性十分重视。当看完由外语填词并混入渔鼓道情唱段的表演后,评审嘉宾义正辞严地提出了见解,认为中国人不应该在与非遗项目结合的节目中唱外语;如果面对外国听众,更要像一些外国歌手面对中国听众一样,唱自己民族的语言,用音乐的旋律和艺术的共鸣去感染听众;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但发展不是乱发展,学习和传承中国的文化的立场也十分重要。

  正如一位非遗保护专家所讲,中国人不是不能唱外语,关键是要考虑在什么样的舞台。此外,点评嘉宾的发言中还探讨了关于如何对外展示中国文化、以及年轻人在传承非遗时,应该持有怎样立场和态度。

  其三,作为一档以展示和推广我国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标的大型电视节目,我们不仅要从作品本身所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更要观察和分析节目创办方的价值取向。通过节目所展现的形式和内容来看,“融合”无疑是节目创办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其中包括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外文化的融合、乡土与新潮的融合等;在渔鼓道情的点评之后,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创办方的代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我们的舞台上从来不怕有争议,因为本来我们从事的就是传统和时尚的碰撞;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相同的,就是我们去挖掘那些不为人知或者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这个(目的)是一致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节目的创办方,除了经济效益的考量,能够为非遗项目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和“碰撞”的平台,用好的节目效果为非遗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一定的作用,即节目编创组的愿望。从“话题效应”来看,话题事件产生的热度越高,人们对参与话题的各方给予的关注度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节目本身的宣传和非遗项目的推广都产生了较大的作用。

  其四,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价值取向。由于节目表演过后的评论都是在评审嘉宾和流行音乐人之间展开的,因此渔鼓道情的传承人没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从其他几期节目中,非遗传承人对于混编式的节目所持有的观点来看,可以看出一些非遗传承人的价值取向。其中长阳山歌的传承人认为,希望借助流行艺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后继无人的传统艺术;黄梅戏的传承人和流行嘉宾共同为混编出谋划策,并认为一定要选取合适的、关联性强的作品来进行混搭;许多传承人还表示对于能到大舞台上展示民族的传统艺术,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象征着这个民族文明和精神的根基。从上述的一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不同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各方,在面对同一事件上所持有的不同看法。诚然,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可以带来事物的矛盾转化和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从这些观点中解读出对非遗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方法、新视角、新观念,以此更好地发展和保护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欢迎厂家入驻,推文!免费!微信:yinpinyingyo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音频应用搜索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官网微博|音频招标|音频应用 (鄂ICP备16002437号)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